得益于《三国演义》的广泛流传,三国时期在中国人的心中拥有极其独特的重要地位。在这如群星璀璨般的人物中可盈配资,赵云无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。
在小说里,赵云不仅展现出无比忠诚,而且他的武勇丝毫不逊色于关羽和张飞。更令人钦佩的是,赵云的形象几乎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,他不仅能力出众,还极具人格魅力。
然而,从正史角度来看,赵云并未获得实质性的重用。他的官职和爵位远远不及关羽、张飞,甚至比不上后来加入刘备阵营的黄忠和魏延。作为跟随刘备时间最长的武将之一,赵云为何未被重用?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复杂原因呢?
要理解赵云为何不被重用,必须从他与刘备相识的过程说起。赵云是常山人,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年月,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。不过早在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,赵云便已被家乡乡亲推举为首领,组织义兵抵御盗贼。
为了保护家乡免受战乱侵扰,赵云率兵投靠了公孙瓒。面对投奔的赵云,公孙瓒颇为惊讶。因为当时河北地区的最大势力是袁绍,而袁绍出身名门,家族有“四世三公”的显赫背景,比寒门出身的公孙瓒更得民心。
展开剩余87%公孙瓒疑惑地问赵云:“我听说冀州的人才大多投靠了袁绍,为什么你却选择了我?”
赵云回答道:“现如今天下纷乱,诸侯群起,但百姓却饱受水火之苦。我们经过商议,决定追随推行仁政的主公,因此选择疏远势力强大的袁绍,而亲近您。”
赵云的话既有理有据,也赢得了公孙瓒的认可,更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,这人正是公孙瓒的同学、后来成为赵云主公的刘备。
当时的刘备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。他因不满朝廷政策,怒鞭督邮(这并非张飞所为,而是刘备自己所做),随即辞官不仕,带着关羽、张飞投靠老同学公孙瓒。但由于公孙瓒并非卓越的军事人才,刘备虽然忙碌,却没有显著成就。
正当刘备心情郁闷时,赵云的到来让他眼前一亮。刘备认为,赵云不仅战斗力强,且为人处世稳重有度。赵云也欣赏刘备,两人一见如故,很快结为挚友。
加入公孙瓒后,赵云在战场上表现出色。刘备因喜爱赵云,要求公孙瓒让他负责骑兵,公孙瓒同意可盈配资,赵云遂成为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。
正当刘备准备带领关羽、张飞等人闯出一片天地时,赵云却因长兄去世请求回乡料理丧事。刘备得知后极为不舍,临别时紧握赵云的手久久不放。赵云虽理解刘备心意,但仍然离开。
赵云离开虽有正当理由,但实际上也含有深思熟虑的考量。193年起,面对袁绍步步紧逼,公孙瓒为了筹措军粮,加紧剥削民众,导致民心尽失。河北战局注定公孙瓒难以为继,而赵云又不愿投靠袁绍,选择回乡养息,等待局势明朗,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。
有人可能不解,既然刘备如此看重赵云,为何赵云当初不直接跟随刘备呢?了解当时背景就能明白。
那时刘备虽有贤名,但名气不大,尚未得到豫州牧、刘皇叔等称号。外界眼中,刘备不过是个没有实力和背景的小军阀,难以成大业。
赵云离开后,刘备经历多次起伏,有被朝廷任命为豫州牧、获得皇叔封号、入主徐州的高光时刻,也有兵败徐州、妻子被吕布俘获、投靠曹操的低谷。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因“衣带诏”事件,刘备被迫逃亡袁绍,张飞失踪,关羽被曹操俘虏。此时刘备在邺城重逢多年未见的赵云。
俗话说:“锦上添花易,雪中送炭难。”在刘备最落魄时,赵云的归来令人感激万分。据《三国志·赵云传》记载,刘备与赵云在邺城期间同床共枕。
此后,赵云立下赫赫战功。长坂坡之战中,他冒死突围,保护刘禅与甘夫人安全,数十万曹军中无一人近身,勇武令世人敬佩。
赵云一度被误认为已降曹,但刘备坚信他不会离弃自己。很快,赵云与关羽会合。
此后,赵云多次展现英勇,截江救主、北山下的“一身是胆”成为传奇。他几乎是完美的武将,因此在小说和影视中一直是正面英雄。
虽然演义中赵云战功显赫,正史中他更像一名贴身卫队长,官职不高,没有大军统帅的记录。甚至临终前刘备还嘱咐诸葛亮:“子龙不可重用。”
许多赵云粉丝难以理解刘备此举可盈配资,觉得他浪费了赵云这个人才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
赵云的武力无可置疑,但在三国历史中,他并未展现过卓越的将帅才能。赤壁、定军山、水淹七军等关键战役中,赵云的戏份微乎其微。
只有在大局已定时,他才有机会领兵攻打小城,如德阳、巴西,这些战绩影响有限。
即使在武力上,他也没有斩杀过如颜良、文丑、夏侯渊、庞德等敌方名将,战败的多是无名小卒。
有人认为赵云未在大战中亮相是因缺少机会,实际上机会有但他未能把握。
诸葛亮北伐时,赵云被派驻箕谷防守,却在曹真进攻下败退丢失箕谷,被降为镇军将军。
诸葛亮虽智谋过人,用人却不如刘备精准,刘备早已看出赵云不具大将之才,故让诸葛亮不重用赵云。
尽管赵云无将帅才能,但他能在蜀汉长期得信任,除了忠勇,更因他有独到的政治眼光。某种意义上,他更像是文官而非纯武将。
赵云的政治眼光首先表现在选主公上。之前提到,赵云第一次离开刘备,就是因为他看不清天下局势,不确定谁是值得依靠的主公。
虽然对刘备有感情,但当时刘备无大义名分和实力背景,难以成事。
赵云非愚钝之辈,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,否则早就投靠袁绍或曹操。他宁愿在家闲置多年,也不盲目追随。
直到刘备获得豫州牧和皇叔身份,有了振兴汉室的大义名分,赵云才认定刘备的潜力,正式加入。
攻下成都后,刘备拟分田产给将士,赵云力劝:“刚刚攻下成都,应以安抚民心为先,让百姓安居乐业,不可夺取他们财产,否则必生动乱。”
刘备采纳赵云建议,益州政权迅速稳定,过渡期不到一年便扎稳脚跟。
关羽被孙权所杀,刘备愤怒誓师伐吴,赵云劝谏:“我们真正敌人是曹魏,实力远强于我们。与东吴作战风险大,胜败都会利于曹魏。我们应先收复关中,获得当地支持。”
事实证明赵云劝谏极具远见,但当时的刘备已失理智,无法听取。
这也显示在刘备心中,关张地位高于诸葛亮与赵云,关张才是他最亲密的兄弟。
“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”是组织强大的永恒法则。虽无人完美,赵云虽未被重用,却是蜀汉最受倚重的人物之一,亦是千古流传的英雄。
在人际关系中,我们应多挖掘自己与他人的优点,少纠结缺点,方能成就更好未来。
参考资料:
《三国志·赵云传》
史海探戈:刘备为何不曾重用赵云?中国经济网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